2025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专项指南
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专项包括重点和一般项目。申报专项须从指南中选题,并按照指南意图进行研究设计。自拟选题不予受理。原则上每个选题只确立1个立项项目。重点项目研究期限为2年,一般项目研究期限为1年,不得延期。
研究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动的动态供需适配模型;
研究基于知识与数据双驱动大模型的“人-专-岗”技能图谱构建与人才能力素养供需匹配技术;
研究人才供需规模、结构、态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动态感知、预测与整合分析技术;
提出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方案。
多学科视角下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内涵与建构研究(重点)
从多学科理论视角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研究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的内涵特质;
研究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研究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破解办法。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储备政策研究(重点)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及评价反馈机制研究(一般)
研究就业市场新特点新需求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及评价反馈机制;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研究就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监测工具。
研究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核心诉求;
研究构建多维度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机制与反馈联动机制;
从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方案。
以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研究(一般)
研究不同产业、行业的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研究学科专业设置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标准和评估指标,评估其与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
研究建立根据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动态机制。
中外比较视域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一般)
研究不同国家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政策的制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分析人才培养环节的目标差异和结构特点;
研究不同国家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部门之间的协作方式和沟通机制;
研究不同国家政府、社会机构在推动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中的作用和方式;
构建适应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机制。